聚焦交叉融合,强化比较优势,打造人才培养北二外模式
编者按:中共乐鱼(中国)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五年,学校全力聚焦改革,圆满完成了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推动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为迎接中共乐鱼(中国)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BISU面对面】特推出“五年回眸”系列微访谈栏目,邀请各部门负责人分享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取得的成绩,重温共同奋进的时光,书写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精彩篇章。
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上持续发力。近几年,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本期【BISU面对面】五年回眸系列“人才培养”栏目邀请教务处处长曲鑫,畅谈北二外这五年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
记者:您好,曲处长。第八次党代会后,学校出台了《2020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实行“外语类专业与非外语类专业”双轨培养,保证各专业同学们的复语、复合发展。您可以具体谈谈学校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曲鑫: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始终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立足“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发展目标,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顺应新文科发展导向,以培养能力与素质并重、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持续深化复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以“外语+专业”为引领,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北二外模式”,进一步凸显“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和RCEP成员国语种专业,坚持复语复合,强化交叉融合,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先后完成2016修订版、2020版和2020修订版三次本科生培养方案革新嬗变。围绕培养体系顶层设计、教育教学模式转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推进育人机制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改革走向纵深,构建起以“双复”(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为导向的“四跨”(跨学科专业、跨年级班级、跨校内校外、跨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其改革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是优化跨专业复合培养体系设计,拓宽多语种复合路径。
(1)以“内嵌-外生”为路径,实现“外语+专业”的双轨培养,从横向上扩大复合基础。所有专业内部均设立复语复合课程模块(外语专业内嵌翻译课程,非外语专业内嵌英语课程),保障所有学生都有第二专业学习经历;建立外生式复语复合选课机制,全面放开学生跨专业选课资格,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向外开拓第三专业的学习,实现“主修专业+第二专业(翻译/英语)+第三专业”的复合型培养。
(2)进一步规范跨专业复合培养,从纵向上延伸复合层次。依托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分类设计双(多)专业复合培养和辅修专业复合培养两条路径,积极探索复语复合的校内认证与国家认证,提高证书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
(3)推动创新孵化,拓展人才实验班培养途径。发挥学科布局交叉培养优势力量,拓宽复语复合方向,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在保持传统优势基础上,依托中华文化研究、比较文化研究、31个语种专业、强大的翻译能力和新闻传播有关专业的集成优势,开展外语+国际传播、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复语翻译人才培养等,探索校内语种、专业之间的内嵌融合,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国际化理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推进“智慧+”教育教学模式转型。
积极推广在线教育教学模式,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互联网+”“智慧+”的特色,推动技术赋能教育。强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统筹建设一批具有二外特色的高质量在线课程,整合校内在线课程资源,搭建SPOC网络学习平台,形成在线课程资源库。全面建设跨专业复合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将跨专业复合辅修课程全部迁移至线上,保障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自主修读跨专业复合课程。
三是推动人才培养过程监测机制完善。
强化以考辅教、以考促学的人才培养过程监测机制。以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人才培养过程监测为发力点,以课程考核改革为抓手,进行全方位考试评价革新,加强过程性评价,实行多样性考核形式,加大阶段性测试、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在学业成绩总评中的比重,完备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试评价的效度、专业度。
记者:回眸这五年,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哪些显著成效?
曲鑫:经过五年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耕实践,多措并举,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形成“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取得了亮眼成绩。具体来说:
一是建成通专结合的“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机制。“通”,即本科专业全面实现“外语+专业”的基础性跨专业培养,全方位实现双(多)专业复合。学生在本科学业修读期间可以修读三个专业课程,至少实现两个专业的系统学习;所有本科生均可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免费跨专业修读,复语复合受益率达到100%。“专”,即聚焦国际传播、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热点需求,深挖专业内部潜力,实现差异化特色发展。如,形成“中+英+小语种”复语实验班(中英法/西/阿/俄实验班)、“商务英语”复合实验班(英语学院+商学院)等具有示范效应和二外特色的跨专业复合人才实验班;项目制推进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实践,与校外平台合作,开展“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培养有理想、敢担当、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青年。
二是形成数字化教育新生态,进一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将在线课程建设作为“新基建”工程予以重点投入,已建成标准慕课114门,累计开设跨专业复合辅修在线课程370门。与国内优质学习平台合作,搭建二外专属SPOC平台(非学分课),强化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开新课,建金课,全面支持各类优质课程建设,以《2020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版)》为例,在课程思政全覆盖基础上,标记建设具有二外元素的课程思政特色课16门、“三进”示范课25门、全英文课63门、优质专业课程80门等。累计开设暑期前沿课程35门,与培养方案课程形成衔接互补。课程建设显现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提升专业育人效果。
三是完备本科教育考评体系,全面推动考风建设。贯彻落实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暨三风大会”精神,建立科学客观的考试评价体系,建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五育’并举考核评价、全过程学业考评、全流程培养评估反馈”四位一体的考评体系;细化、完善考试工作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完备全过程规章制度,形成涵盖考试命题、课程过程性考核、缓考、补考与重修管理、试卷评阅管理等各环节的考试制度与实施细则;严格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贯彻执行校院两级毕业论文审核督导制度,全面实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工作。
记者:接下来,学校将如何坚持继承和创新,加快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曲鑫: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应对科技革命、技术进步、产业格局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立足“人才培养小逻辑服务国家战略大逻辑”理念,依托前期人才培养成果积淀,在做实做细做好复语复合基础性培养的前提下,深挖专业精细化特色,创造差异化复合培养特色增长点,有组织、有系统开展实验班专项实践,进一步讲好各专业复语复合故事。
强化服务意识,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国际化教育教学发展、推动中华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为导向,深化产教科城融合,以“外语+N”为引领,进一步探索有组织的交叉融合培养,不断拓展外语与经管、外语与区域国别、外语与对外传播等交叉学科专业复合,扎实提升复语复合型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具有思辨、创新、实践能力,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就业创业的正向循环,进而实现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