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日语学院:双引擎驱动专业发展 五举措升级学科实力

来源:日语学院 2023-09-18 字号:[ ]

近年来,日语学院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日语+”人才培养新模式,攻坚克难勇攀学术高峰,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科研等维度实现了全面、均衡、快速的发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推广基地”,引进国家级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党建思政”引领

日语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以建设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大学为中心,把党建思政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落实、落细“三进”工作。学院教工党支部获得校级优秀基层组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院工会荣获“北京市先进职工小家”,学院获得“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打造“人才培养新体系”和“学术科研新高地”双引擎

人才培养新体系。日语专业是二外1964年建校之际首批开设的专业之一,是“双万计划”首批国家一流专业。日语学院被评为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重点建设学科和北京市品牌专业。日语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从专家、学者到大使、部长、国务委员,杰出校友遍及海内外各个领域。日语专业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为己任,以培养“新外语、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本硕博体系化”翻译人才培养为特色、“专硕学硕”研究生分类培养为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人才培养阶段,日语学院率先进行了专业改革,建成了以传统日语语言文学为基础的“中日人文交流”、以翻译为优势的“中日同声传译”、以漫画为特色的“中日漫画文创”专业体系和国际化全覆盖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外交外事外宣人才。

学术科研新高地。日语学院近年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教师获奖60余项;马骏教授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近五年出版专著10余部,译著8部,国内外集刊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教材11部(含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5项,重点1项)。

(日语学院近五年来省部级以上部分项目和科研奖项汇总)

(马骏教授的著作《汉文佛经文体影响下的日本上古文学》(全三卷)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夯实“五举措”,赋能学科启新程

“五举措”代表日语学院一贯以来在专业学科发展方面的五大基础重心工作,旨在自我创新,追求突破,夯实基础,激发新的发展潜能。

筑牢学科发展平台,支撑一流专业建设。为了推动和促进一流专业发展,服务首都文化交流与传播,近年来日语学院分别牵头成立了全国高校日语专业MTI教育联盟、全国高校日语专业联盟、国际日本研究中心、中国漫画馆、北京漫画学会和丰子恺漫画馆艺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推出国际日本研究中心会刊《国际日本学研究》、北京漫画学会会刊《漫画研究》和学术研究集刊《日本大众文化研究》等3本学术研究刊物,在国内外日本(学)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强基固本专注教材建设,稳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日语学院近年来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稳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比赛、优质课件和教材开发、优质课程培育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获得校级以上教学奖励10余项,获批校级以上优质课件和教材10余项,获批校级以上优质课程多项。

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办学水平。日语学院一直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机会,留学、就业、升学呈人才培养国际化全覆盖模式,现与30余所海外大学及院所开展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基本实现办学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学术研究国际化,学生在校期间100%有机会出国留学。

优化育人机制,提高学生素养。日语学院建立健全学生发展体系,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近五年一次就业率近100%。就业单位包括国家部委、高校、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出版社、日企等。约50%的毕业生进入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深造。

践行人文交流使命,服务首都国家战略。日语学院不仅发起并承办了十五届“永旺杯全国口译大赛”,还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重要指示,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于2019年、2021年在中国外文局支持下集结全国日语专业100余所核心高校先后成立“全国高校日语专业MTI教育联盟”“全国高校日语专业联盟”,并同步发布中日CATTI国际版的启动。同时,学院师生一直积极投身于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22年冬奥会、2023年亚运会等大型会议服务,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今后,日语学院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双引擎驱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术研究创新活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的持续发展,为学校特色型大学的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阅读>